2024四月高三的英文課開放教室,我以這一堂課的素材,談講義設計、生成式AI的角色,也透過與台大師培生的QA,談對全英授課與學思達教學的一些想法。
開放教室那天觀課老師比學生多,很熱鬧。有三年的養成,學生樂在自己的學習中,還比日常多一點兒精神抖擻,動靜有序地討論了英文新聞標題寫作的文法規則,一個彷彿很硬的主題,但過程卻樂趣橫生。
課程講義
高三下的英文退居副科,這一堂課上的是加深加廣的「英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主題是Grammar Rules for News Headlines。
淪為副科了還上文法?是的,懂得英文新聞標題獨特的語法,未來路過英文新聞網站,就能秒懂新聞標題,抓取新聞事件的關鍵訊息。前五學期的必修課沒有處理這個重要主題,利用高三下補足,讓學生獲取資訊的管道更多元,不受限於中文媒體,目的是這樣。
當天的教學講義分享在Share Class教學平台上了,歡迎自由使用:
(高三下) Grammar Rules for News Headlines
找AI生講義
這份講義中的文章以及部分活動設計使用了Diffit,這是個挺好的課程設計AI工具,英文老師應該都是它的好朋友了。
使用AI生成講義初稿
我簡述使用Diffit的好用之處,以及生成講義初稿的幾個步驟。
Diffit第一個值得讚歎的voilà!
- Search for a topic, theme, or question here. Be as specific as possible!
第一個步驟一如Diffit給的指引,提供的訊息愈明確,生成的講義愈符合課程設定。我把我想要介紹的幾個grammar rules for news headlines一一告訴AI,請它幫我生成一篇文章,要介紹這些語法,也要舉例。 - Choose an approximate reading level and language.
第二步驟我選擇11年級、英文,[Generate Resources] 一鍵按下,voilà! 選文出現!(上圖綠色按鈕)更神奇的是,可以任選適用年級(甚至語言)試試看,來回幾次調整到高興為止。沒有課本沒關係, 自己生出課文!
Diffit生成的內容不只有Reading Passage,還有Summary、Key Vocabulary Words、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Short Answer Questions、Open-ended Prompts,內容都可以編輯,也可以請AI提供更多選擇,一樣調整到高興為止。
Diffit第二個值得讚歎的voilà!
確定Diffit生出的素材符合課程設計後,頁面最下方的 [Get Student Activities] 一鍵按下,voilà! 各種學生活動類型出現!(上圖綠色按鈕)
猛一看眼花撩亂,等到和Diffit變成好朋友就會發現,各式學生活動模板是幾個固定模式的排列組合,選擇時考量 a)需要甚麼樣的組合,也考量 b)需要Interactive Slides或是Digital/Printable Workbook,可輸出成Slides, PDF, 。
分享的講義我選擇Reading中的Notice and Wonder Workbook(依帳號的權限可使用的版型不同),四月的課程我輸出為文件檔,印製紙本教學講義給學生;後來上高三線上重補修時,則輸出為Google Slides,透過Google Classroom發派數位自學講義,方便收作業及評分。
至此,Diffit生出的學習單和我分享的課程講義還是很不一樣,所以說是初稿。想要講義更精緻,同時加入討論、表達的引導,因此各個學習活動的細節逐一調整,版型、色彩、字體大小也改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龜毛是一種選擇,高興就好)。
學思達講義
學思達講義有一個特色,是有清楚的指令引導學生自學、思考、討論、表達,這樣的設計在英文課堂中扮演助攻的重要角色,因為學生獲得的視覺輔助愈明確,老師運課愈流暢。
對學思達英文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打開講義閱讀 (高三下) Grammar Rules for News Headlines,並且進行下面兩步驟,測試自己的學思達靈敏度。
學思達靈敏度測試
1️⃣ 仔細找一找
「學習指引」、「問題與任務設計」、「教學流程」、「補充資料」等構成學思達講義的元素在哪裡?
2️⃣ 發揮想像力
這樣的講義如何搭配教學五環,引導學生在「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的步驟中,達到高的學習效益?
觀課回饋
學思達班學生沒有經過語言能力的篩選,不是語資班,從高一起就開始有開放教室,三下展現的是成熟的學思達模樣。以下摘錄幾則觀課老師的回饋:
- 請分享此次觀課,您看到哪些課堂亮點?
- 請分享此次觀議課,對您的教學上帶來哪些幫助或收穫?
- 經過此次觀議課,您期待自己在教學上做出哪些行動或改變?
1️⃣課堂亮點
- 這是我第一次進到學思達教室。在觀課中,我一直切換自己的角色,時而當學生融入課程中,時而當觀察員紀錄碧遠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我很喜歡老師給學生的一句回饋:Thank you for being so brave! 這句話的寓意包含很多面向:肯定學生的主動分享、肯定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這是碧遠老師在學生學習過程營造出來的comfort zone,對應到需求層次金字塔,因為滿足了學生認為的「安全」環境,所以他們願意跟著老師一層一層的往金字塔頂端走,因而讓學思達教學順利運行!
- 1. 老師的問題都非常棒,能夠引導學生思考該課程重點。
2. 好喜歡老師在面對學生的回答不是心目中的答案時,還是能夠肯定學生能夠勇於發言。
3. 講義生動活潑,尤其引導指示等都相當明確,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
2️⃣帶來的幫助或收穫
- 真的有太多可以說了,礙於字數,我就挑一個我印象最深刻的來說好了。我自己是一個蠻囉嗦的人的XD,所以如果在台上如果沒有講太多話反而會讓我很沒有安全感,或是覺得學生可能沒辦法從課堂上帶走太多,但在看完洪老師的課之後,我發現原來其實老師不用話多也可以讓課程豐富,學生也可以收穫滿滿,真的很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觀摩這麼棒的課程❤️
- 以問題引導教學,給予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利用明確的指令交代任務。並適時確認ICQ、CCQ,讓全英文教學結合學思達五環。
3️⃣期待自己做出的行動
- 能夠更明確給予學生指令並透過ㄧ步步的問題與講義,引導學生,建立師生的信任,讓學生投入課堂中。
- 期待自己在未來教學上可以把更多話語權交給學生吧!
- 開始試著產出講義(可能先從一次段考做一課開始)。
與師培生的QA
這一場開放教室,台大外文系張心瑜教授帶著師培生前來觀課,這些教育生力軍給了我豐富的回饋,是年輕學子的觀察、反思和提問,我自己讀來很有收穫,也想起幾年前到張嘉倩老師課堂上分享的美好緣分,一點一點連成線了。
在師資培育階段走進教室觀察並和觀課、授課老師交流,是很棒的學習形式,比起20多年前自己「靠想像力進行研發」來得務實許多。以下我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簡要回應師培生的提問,不是「唯一正確」答案,而是希望有助於呈現課堂上看不到的部分。
🌿 Danny 🌿
洪老師您好:
禮拜二真的很高興可以觀摩老師的教學,老師的課程真的是相當精彩有趣,我非常享受課堂的每分每秒。
觀課完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赫然發覺自己陷在一個迷思中:我總是覺得教師需要透過大量講解才能讓學生學到該堂課程的知識,因此,每次在教學演示時,會不自覺講很多話,然而在觀摩完老師的課堂後,我才驚覺原來教師不用一直 lecture 也能讓課堂精彩,學生也能學到很多:只要透過適當的教材編寫,明確的任務說明指示,配合老師適時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也可以讓學生有所收穫。
🙋♂️關於提問的部分,我有兩個問題想問老師:
第一個問題是學思達這樣的教學方法也適合用在課內的教學上嗎?如果是的話,老師是每次上課都用學思達上課嗎?還是會根據狀況有所調整呢??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是關於英語授課方面,如果對於一些學習表現中後段的學生來說,作為英文老師的我們有需要堅持全英授課嗎?
再次感謝老師讓我們有這個機會觀課,我也從中學到很多並且對於自己的教學及課程設計有所反思。
期待收到老師的回覆。
祝老師平安順心。
🌈 Vivian’s reply
#適用課內教學嗎
學思達教學是「自學講義編寫」與「教學流程設計」的交互作用,適合用在有課本的第一到第五冊的必修課,也適合用在沒有課本的多元選修及高三下加深加廣課程。教第一到第五冊時,我把「學思達教學 + 全英授課」應用在課文探究(設定一個核心問題),這樣的課堂約占總教學時數一半,重閱讀理解、思辯、表達,使用的講義可以在Share Class上找到 (https://bit.ly/44msCJv)。
#需要堅持全英嗎
務實來說不需堅持100%英文,英語使用的比例是門藝術,我以學生能懂70-80%的內容為標準,調整使用的單字、句型和語速,同時提醒自己,不要因為擔心學生沒有完全聽懂而講完英文翻中文,因為如果學生意識到老師有自我翻譯的習慣,自然不必認真聽懂英文的部分。
那不懂的部分怎麼辦?首先,有一份像操作手冊般可以引導自學的講義很重要,4/9當天使用的Grammar Rules for News Headlines 教學講義已放上Share Class,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參考,看看指導語的寫作是不是清楚。
再來,使用外語時懂七成就足以function;也因為半猜半懂,自然進入非語言訊息 (nonverbal cues)的偵測,以及從上下文推敲語意,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溝通技能。
#比英語使用比例更重要的考量
最後,還有一個比是不是「全英」更重要的思考點——這一堂課學生到底使用了多少英語?如果大半時間是被動坐著聽老師全英,那就太可惜了,老師應該要創造student talking time。
🌿 Hope 🌿
老師好,很開心這個禮拜有機會可以觀摩老師的課程,整堂課行雲流水的程度真的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課堂形式。想詢問老師,因為您和學生的默契是本次課程的一大亮點。🙋♂️請問在課程初期時,在不夠認識每個學生的情況下,有什麼方式是可以和學生培養出此種默契嗎?畢竟現在的國高中生以前都還是以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居多,要如何讓他們順利的接受學思達的學習模式,中間會有什麼轉移的過程,或任何橋樑需要搭建的嗎?謝謝老師!
🌈 Vivian’s reply
#培養默契的幾個原則
1. 慎始:第一堂課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好好感受學思達五環帶來的節奏感,以及成為學習主體的充實感。
2. 建立熟悉感:反覆運用類似的教學流程,以及討論與表達機制,學生可以專注在內容而非程序。
3. 建立安全感:學生表達時「流暢」重於「文法正確」,鼓勵多元意見,也需要刻意練習「積極聆聽」。
4. 確認感受:定期透過對話或表單了解學生的感受,哪裡感到困難?哪裡感到進步?
🌿 Fiona 🌿
我覺得學思達的精神非常符合新課綱精神,不僅對該系統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觀察到如何在體制內進行不同於傳統的制式英語教學。個人非常欣賞 Vivian 老師輕鬆活潑的帶領,和學生的互動如行雲流水,想必花了不少時間進行班級經營。透過技巧性的提問與講義的幫助,讓學生得以達到學思達的教育目標,令我收穫甚多。謝謝老師無私的分享!
🌿 Stanley 🌿
從學期初開始,就一直很期待到 Vivian 老師的教室觀課。去年第一次走進 Vivian 老師的課堂,我才發現原來英文課可以那麼不一樣,不再只著重單字、句型、課文的教學,而是帶著學生一步步跟著講義自學、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並學習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次的觀課更令我驚艷,從生活化的題材出發,即便是討論新聞標題中的文法,學生似乎也仍樂在其中、相談甚歡,而 Vivian 老師也總提供學生一個安心、舒適的發言環境,我很喜歡這樣的課堂風景,如此溫暖、如此振奮人心。
🙋♂️在觀課的過程中,我也有一些疑問想請教 Vivian 老師。
老師曾特別提過學思達班並未經過篩選,因此讓我好奇老師在實踐學思達的過程中,如何於課堂中落實差異化教學?(如何幫助低成就學生在鞏固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能嘗試進行高層次思考?)我目前想到的是之前曾在老師的臉書分享上看到活動設計分為 Foundation、Threshold 和 Mastery 等三階段, 除了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外,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機會挑戰自己。想請問老師是否還曾嘗試過其他方式?先謝謝 Vivian 老師的回覆!
每次到中山女高觀課都有不同的收穫,期待未來還有機會走進老師的教室學習!
🌈 Vivian’s reply
#關於差異化教學
除了從差異化的表現任務下手,像是上述三階層設計,我在第一則回應中提到把「學思達教學 + 全英授課」應用在課文探究,學習重點在閱讀理解、思辯、討論、表達,非文法規則,這部分的思考題目多數沒有唯一正確答案,因此不同程度和學習風格的學生會產出不同複雜度的意見,都欣然接受,也都可以依據學生的回答給予延伸、統整的學習。
全英課堂學生可以使用字典工具,我在講義或簡報適時加註中文,除了幫助單字量少的學生完成任務,也能減少自己口語說明切換成中文的頻率。除此,自學資料的補充,以及同質、異質分組的安排也都是達成差異化教學的的方法。
🌿 Eric 🌿
聽聞學思達已久,4 月 9 日終於第一次實際進入教室觀課,非常感謝 Vivian 老師帶來如此精彩的課程!
今日最大收穫是對於五環中「學生自學」的安排。既然學生需要透過講義自學,那麼就需要由好的設計來傳達。Instruction 使用祈使句清楚傳達學生必須依循的步驟,結合觀察(What do you notice)與提問(What do you wonder?)並明確揭示自學完後的討論與表達任務。不僅如此,老師引導自學的方式不只是直接放手讓學生做,而是請所有人先安靜閱讀 Instruction,邀請一位同學再口頭解釋一次 Instruction,才開始實際操作。這樣的作法比起平常老師口沫橫飛地講解規則有效多了(效果與效率皆然)。
學生學習後「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有助於他們內化學習內容並遷移至其他可運用之場域。
🙋♂️不過我相當好奇
「學生自學」的同時必會進行思考,兩者該如何定義或區分?在學習單觀課紀錄表中學思達教學流程裡,羅列各種觀察面向與五環之間的連結,唯獨「思考問題」是完全沒有被打上勾的,是否歸因於「思考問題」難以觀察?又或者是否 有其他考量因素?
當天觀察到「小組討論」相當令人驚豔,讓我想起這學年擔任張嘉倩老師大一英文助教的經驗。絕大部分的高中英文課堂多屬老師單向講述的方式,即便增加互動元素也頂多是一位學生一位老師之間的對答,缺乏促使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嘉倩老師的英文課每週上課一開始都會有一個分享生活趣事的暖身口說活動,學生需要課前在 Padlet 上傳一張附上一句中英文說明的照片,一上課就會請全班起立和同組同學輪流一分鐘分享。
嘉倩老師決定各組誰是第一位分享者的作法和 Vivian 老師非常相像,挑選組內「最……」 的同學,然後 clockwise/ counterclockwise。有一次備課時和嘉倩老師討論起這件事,老師甚至跟我分享更細緻的設計。學期初會針對學生需要看著彼此的條件進行提問(例如 the tallest person, the person with the longest hair, the person who wears the brightest color),再慢慢進入學生個人生活的細節(the person who went to bed latest last night, the person with the nearest birthday)與學業學校生活相關(the person who has the great number of midterms, the person who arrived at the classroom the earliest)。能夠在不一樣性質的教室 見到相似的作法感到非常驚喜。另外,我格外喜歡老師在討論環節圖示的設計(兩兩一組 🧒🧒、四人一組🧒🧒🧒🧒),既可愛又清楚傳遞資訊。
在「學生表達」和「老師統整」的過程,即便學生回答不盡正確的答案,Vivian 老師也從未直接指正學生,避免學生心生恐懼或增加犯錯的壓力,而是透過進一步提問引導, 或更多時候 simply leave it there。讓我再次感到佩服的是,有一組同學回答問題時,竟然先總結前一組回答的內容,再提出和前一組類似但些許不同的答案。這樣的作法能讓參與 者明確了解各回答之間的關聯,順利將討論推展下去。學生擁有這樣的軟實力相信一定能 在未來一直派上用場。
總之,4 月 9 日在中山見證了一堂流暢、溫馨、學生展現主動與 autonomy 的課程, 我的腦中激發不少靈感,必定對於未來的教學有所助益。再次感謝老師,也謝謝當天的同學共築了良好的學習場域。
🌈 Vivian’s reply
#怎麼觀察「思考問題」
關於「思考問題」,觀課紀錄表上這一部分是要根據講義上以及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層次來判斷,是封閉的或開放的,是低階的或高階的。學生腦袋裡的思考看不見,所以是紀錄老師如何透過問題啟動思考,透過討論、表達、學習任務的設計讓思考變得可見。
那一天的觀議課,是高三下滿滿壓力的生活中,讓人感到樂趣、值得記憶的片刻。邀請大家也走進一個學思達教室,或開放自己的教室,找到教學的樂趣!
學思達官網上有全台開放教室的資訊可以參考,這些都是通過開放教室認證的優秀老師,歡迎申請觀課,親身體驗學思達課堂!。